欢迎您来到 翼企网——翼企网,免费供求信息发布平台

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能力哪家强?

更新时间:2020-03-01 16:47:45 浏览量:250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在沪发布
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榜单出炉


2019年11月25日14:18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分享到:
 

人民网上海11月25日电   11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5次对外发布。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连续五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与上年相比,各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差距呈缩小趋势。

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该指数通过经验借鉴、逻辑推导、实地调研、定量模拟、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的科学基础、评价指标与方法、能力与水平、提升思路与举措进行了系统研究。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宣告,我国将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开放联动效应。

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榜单出炉

此次,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长沙、无锡、宁波。与2018年相比,TOP10城市均榜上有名,但位次发生了变动。其中杭州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位居第3名,而苏州则跌出了前三甲的行列,在排行榜中下落4位,仅位居第7名。武汉、成都、重庆分别在2019年的排行榜当中提升1位。淮北、淮南、眉山、巴中、普洱、昭通、乐山、雅安、保山、临沧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曾刚教授表示,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长沙、无锡、宁波、合肥、昆明和常州12座城市是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温州、徐州、贵阳、南昌、宜昌等33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九江、黄山、湘潭、荆州、曲靖等22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用于某方面独特的自然禀赋,对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带动能力;永州、安庆、吉安、咸宁、张家界、宜宾等25座城市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但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亳州、丽江、雅安等17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创新驱动”基础扎实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曾刚教授指出,上、中、下游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较高的态势。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城市间协同发展能力水平差异不大,存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多个中心,已步入较高水平的一体化阶段;长江中游地区的协同发展能力居中,中心对周边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仅存在武汉、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三个中心,且很多省会城市本身的协同发展能力较高,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一般;长江上游地区的城市除省会外协同发展能力普遍较低,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差异较大。

与此同时,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交流服务三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能力高度正相关,但与生态支撑能力存在弱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基础扎实,但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指数报告显示,近5年来,总体格局变动不大。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虽逐渐增强,但整体水平仍比较低;经济带内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始终保持“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虽然经济、科技和基础设施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始终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科技进步、环保投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经济带协同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曾刚教授建议:(1)以重点污染企业管控为抓手,打造生态大保护协同网络;(2)以重大科学设施、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为抓手,打造协同创新网络;(3)以自主可控国内价值链培育为抓手,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协同网络;(4)以全方位联动开放为抓手,打造自贸区协同网络;(5)以核心发达城市与边缘落后城市互动为抓手,打造各种类型城市共同发展网络。

协调发展能力提升最快的前十名城市

此外,今年的研究首次通过对比2015年和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的排名变化,揭示其动态发展进程。研究结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能力提升最快的前十名城市分别是毕节市、宿州市、内江市、上饶市、抚州市、六安市、遵义市、南充市、宜春市和郴州市。具体来看,贵州省毕节市是协调发展能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从2015年的106名上升到了2019年的36名,提升了70名次。进步榜的第十名湖南省郴州市也从59名上升至了35名,提升24名次。整体来看,进步明显的城市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区域,多分布于贵州、安徽、四川和江西四省,在交通和生态环境领域提升迅速。这是由于中西部很多城市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后发优势。

而与2015年相比,2019年长江经济带内协调发展能力下降最多的前十名城市分别是淮南市、淮北市、攀枝花市、乐山市、黄石市、孝感市、宜宾市、荆门市、景德镇市和雅安市。安徽省的淮南市从2015年的32名下降到了2019年的102名,直降70名次。退步榜单上的第十名四川省雅安市从78名降至了108名,退步30名次。整体来看,后退较明显的城市同样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区域,多分布于安徽、四川和湖北三省。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往往容易被边缘化。同时,退步榜单中资源型城市较多,如淮南、淮北、攀枝花,它们的转型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据悉,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是自2015年以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智库CTTI)、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中国智库CTTI)、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制组,连续五年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得到了学界、政界、商界的高度肯定,荣获了“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

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人士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今年的指数在之前四年指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高质量发展维度,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四大领域19个核心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专业性极强,为未来国家及地方相应政策制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责编:严远、韩庆)